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主研究內傷雜病診治的一門臨床學科。
五臟
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肝: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肺:主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腎 〔附〕命門:藏精氣,主生殖,發育。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充腦,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司二陰。
小腸:受盛之官,主要病變為化物的功能失常。
大腸:主傳導,主要病變為腹瀉或便秘。
膽:藏精汁,主要病變為黃膽、脅痛等實證,及膽氣虛怯之虛證。
胃:受納,腐熟飲食,特性為喜潤惡燥。病證包括上腹部脹痛、食少、噯氣、嘔吐。
膀胱:儲尿、化尿,化氣形水。病變為尿量、尿次、排尿的改變。
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徵、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內科學既是一門臨床學科,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為中醫學的一門主幹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中醫內科古稱疾醫、雜醫、大方脈,即中醫內科學研究的範圍很廣,傳統將其研究的疾病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兩大類。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在生產鬥爭的同時便開始了原始的醫藥活動,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隨著醫藥活動的增加,進入奴隸社會,中醫內科學開始萌芽,在殷代的甲骨文裏已有疾首、疾身、疾足、風疾、瘧疾、蠱等一些內科疾病的記載,殷商時期已發明湯液藥酒治療疾病。周朝對醫學進行分科,有了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分工不同的醫師,其中的疾醫可謂最早的內科醫師。
|